欢迎进入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首页 > 会员服务 > 示范与推广

15万家企业,800多名环境执法人员管得过来吗?怎么管?

   日期:2024-08-26     浏览:105    

全市800多名环境执法人员,面对15万家监管企业、4万亿级GDP的配套环境监管,“小牛拉大车”的困局如何破解?这是一度困扰上海市生态环境部门的硬骨头难题。

“要突破超大城市环境执法瓶颈,必须学会借力,强化科技在执法中的应用。”上海市环境执法总队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借助全国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的契机,加快各种科技执法手段的应用和迭代升级,实现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的转变,为超大型城市环境执法监管经验提供“上海模式”。

卫星遥感+无人机

执法监管如虎添翼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比对,发现疑似违法固废堆放点107.67㎡。”在近日组织的例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中,执法人员发现线索后及时进行了报告。上海市环境执法总队立即组织人员操作无人机拍照取证,发现是某企业厂区内露天堆放了废泡沫及海绵等固废,存在环境污染风险隐患。执法人员立即前往现场核实,并督促指导企业按照固废管理相关要求妥善处置固废。这是上海市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模式、全覆盖清查违规固废堆点的工作模式。

“借助专业第三方力量,我们建立形成‘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实地核查’模式,从卫星图像解译到无人机复核再到现场确认,只需3—5天即可完成批量问题的核实工作,有效解决了地面调查覆盖面不足、人力投入大但效率不高等问题,高科技力量成为执法效能提升的‘倍增器’。”上海市环境执法总队一位负责人说。

智能执法眼镜

远程指导千里传音

“最大的变化就是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上海市环境执法人员在使用智能执法眼镜后最大的感触。

图为执法人员佩戴智能眼镜入企检查。王光辉供图

将智能眼镜连接上手机,打开专门开发的移动执法系统APP,右眼的前端棱镜显示器就会显示眼前所见的场景,画面也同时被记录在手机上。这只是“慧眼通”的基本功能之一——影音记录,执法人员所听所见都可记录。执法行动结束后,执法人员还可在手机上使用专项开发的数据剪辑及传输功能实现规范取证,有效解决了传统肩挂式执法记录仪无法聚焦、画面抖动、数据传输不便等问题。

执法人员现场遇到“疑难杂症”怎么办?智慧眼镜可以提供远程协助,如同有一个执法专家团队实时陪伴。执法人员可以在现场与技术支持后台实时互动。在日常执法或监督帮扶等工作场景中,执法人员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时,指挥员和专家不用到现场就可以及时提供远程辅助,实现对执法人员现场检查的即时指导。

大数据分析研判

企业态势尽在掌握

想要有效提升执法效能,必须切实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度”,让执法人员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做到足不出户也能实现对现场态势的精准感知。然而,在线监测系统每几分钟就更新一次数据,仅一个园区的在线设备就有数百个,执法人员如果仅凭肉眼观察、人工分析,只能被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

上海市环境执法总队借助上海雄厚的科研优势,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对某工业园区内42家排污单位的157个废气排口、60个废水排口开展基于在线数据挖掘的非现场监管跟踪分析工作。

针对企业在线监控设施工作方式建立大数据模型,从“污染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获取企业在线数据,还可以直接从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获取企业各排口污染物对应的许可排放浓度限值及适用条件,对二者进行实时数据比对,从而判断数据是否存在超标情况。

数据分析结果让执法人员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去年,执法人员重点关注大数据统计分析中列出的重点问题,在该园区开展专项检查63家(),立案查处在线超标、在线不正常运行、在线数据造假和第三方运维不规范等案件7件,共计处罚82.9万元,问题发现率得到显著提升。

智慧化平台

“外挂大脑”精准溯源

随着走航监测的运用,废气超标监管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跃升。然而,执法人员又有了困惑:使用走航车监测车虽然可以快速实现全覆盖巡测,及时发现异常高值,但巡查区域上风向周边可能有众多企业,如何才能快速锁定目标?

在上海某化学工业区的智慧化监管平台上,将企业原辅材料使用、VOCs排放种类等特征录入,形成“指纹库”,针对走航发现的异常高值,通过特征比对辅助决策,可以快速匹配污染点位,实现精准溯源。

在某次空气质量保障专项执法期间,执法人员在后台收到实时推送的异常高值信息,第一时间根据智慧监管平台上呈现的风向、因子类型和三维地图信息初步确定疑似企业。不到5分钟,执法人员便到达现场,发现该企业有机废水池正在进行清淤泥作业,淤泥散发出明显异味,执法人员立即要求该企业停止相关活动,严控废气无组织排放,并事后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来源:上海环境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