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印发
《上海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
沪环办〔2025〕123号
各区党委社会工作部、生态环境局:
根据《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和《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关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上海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方案》,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
2025年7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上海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落实《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方案》《“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和《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建立健全上海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组建一批管理规范、素质过硬、活跃度高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一批形式多样、参与度高、效果突出的上海特色品牌项目,推进上海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强化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一)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相关规则和制度,研究制定《上海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完善生态环境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保障、监督、认证、激励、退出等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制度,建立监督、评估及退出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和社会公信力。
(二)构建组织体系。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工作原则,构建“市—区—街镇”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组建市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并对各区和相关领域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进行分类指导和规范管理;区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和社会工作部门负责统筹指导本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各街镇负责组建和管理本辖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
(三)优化激励机制。明确生态环境活跃志愿者认定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以服务评价为主、服务时长为辅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评价标准,完善以精神奖励为主的褒奖激励机制。加强典型选树,对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由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予以激励,并推荐优秀代表参与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上海市志愿服务之星”宣传选树活动。
二、壮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四)发展社会化队伍。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构建“上下贯通、部门协同、领域联动”的志愿服务队伍矩阵。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社区组建类型多样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加强和引导志愿队伍间协同联动,发挥社区志愿者熟人优势,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困扰与难题。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引导党员带头认领发挥自身专长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以党员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等为引领,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五)培育专业化队伍。鼓励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生态环境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吸纳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优秀专家学者、科技人才、生态环境公益事业爱好者加入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强化示范引领,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力量。
(六)强化能力建设。建立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开展志愿者岗前基础培训、专业知识技能、宣传讲解专项培训等。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探索建设培训课程库,逐步建成分级分类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人才培育,培养和挖掘一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带头人。
三、丰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内容
(七)坚持品牌项目引领。聚焦“美丽上海”建设重点任务,立足公众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需求,围绕水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无废城市”建设、核与辐射安全、宣传教育等业务领域,推出一批专业性、连续性、成效明显的志愿服务,打造志愿服务知名队伍和品牌项目。
(八)拓展特色服务项目。各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结合区域亮点工作、地标场所等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引导和支持学校、企业、社区(村)等,建设一批长期固定、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强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示范项目。鼓励跨国公司、高等院校、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等在沪境外人士集聚机构和区域,培育特色境外人士服务项目,引导在沪境外人士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九)凝聚志愿文化力量。结合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环保节日,践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深入中小学校、企业、社区(村)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集中性、示范性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文化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引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为新时尚。
四、拓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场景
(十)用好用活各类场地和资源。鼓励各区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公园、图书馆、科普与宣传基地等各类场所,因地制宜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并进行培训。鼓励社会各界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可持续开展提供场地、注入资源,为志愿者发挥才干创造有利条件。
(十一)建好数字化管理平台。依托“随申办·一码做志愿”信息平台,开展各级各类生态环境志愿队伍账号注册、项目发布、项目报名、服务对接、时长记录、效果评价、激励褒奖等线上管理,实现线下活动与线上应用良性互动。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负责人和志愿者实名信息库,实现实时动态管理,促进志愿服务精准匹配,高效互动。
(十二)传播志愿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创作推广一批体现上海特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题材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广告等。打造有上海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培育浓厚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五、切实加强志愿服务保障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和社会工作部门要统筹谋划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加强组织动员、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
(十四)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特色服务项目落地见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筹资机制,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益。
(十五)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志愿服务项目推广信息,宣传优秀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传播志愿服务故事;依托公共场所各类宣传阵地,运用融媒体产品、公益广告等丰富载体,加强社会宣传,吸引社会面广泛关注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