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普陀治尘出实招,擦亮城区发展新颜值

   日期:2025-10-14     浏览:7    

扬尘污染是影响空气质量,破坏城市形象的“顽疾”。当前,普陀区正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引领“一带一心一城”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区内大型工地数量超过50个,位居中心城区前列。

但监测数据却显示,2024年普陀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十四五”以来,区域降尘量年均浓度持续下降。

如何让美丽与发展并行?普陀区正在书写答案。

科技“法宝”,精准锁定污染源

“扬尘管控,关键在于实时监测、快速响应。”据普陀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副科长肖炜介绍,为实现精准治理,普陀区布设了多项科技“法宝”。

第一件是“道路PM10移动监测”,这套设备搭载于出租车和公交车上,车辆在日常运营时,就能对沿途的空气质量开展连续自动监测。针对颗粒物浓度异常高值的路段,普陀区生态环境局会同属地街镇和相关监管部门开展针对性溯源治理。

去年10月,移动监测数据显示长征镇某路段区域异常高值。经核查,确认是燃气施工的道路开挖、土方裸露所致。普陀区生态环境局随即启动联动机制,联合长征镇与区建管委开展整治,要求施工单位立即采取覆盖、喷淋等抑尘措施。后续施工过程中,该路段未再次出现监测浓度异常。

渣土车运输中的“跑冒滴漏”问题也是扬尘污染的重要成因。“以往多依靠发现道路污染后的事后追查,处置上较为滞后,执法取证也较为困难。”肖炜介绍。针对这一痛点,普陀区于今年4月推出了第二件法宝——“渣土车智慧监管平台”,通过监控视频与智能算法,可自动识别渣土运输车辆未密闭等违规行为,并推送至执法部门。执法人员在接到推送线索后,可调取涉事车辆所属单位信息及现场证据照片,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警告或惩戒。运行以来,监控抓拍的渣土运输车辆未密闭问题数逐月下降,有效形成技术威慑。

法治“兜底”,压实绿色责任

加强扬尘治理,除了以科技手段弥补人力监管盲区外,还需通过刚性约束重塑行为边界。

不规范的施工行为是扬尘污染的主要成因。裸土未覆盖、易扬尘施工时未采取有效降尘措施、车辆进出未冲洗……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极易积累成明显的污染源。

为从源头上减少扬尘污染的发生,普陀区持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让法律“长出牙齿”,依法从严查处一批典型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此外,还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工地“强化监管”机制,每周对上一周扬尘监测浓度较高,或现场防尘措施较差的工地,实施为期一周的强化监督。今年以来,已对88家次工地采取该措施,强化监管周期内工地扬尘浓度平均下降约5%。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普陀区还编制了《普陀区在建工地环境管理要求》,将散见于多项法规中的扬尘、噪声、危险废弃物等环保管理要求汇集成文,明确降尘降噪、建筑垃圾清运、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污水排放、危废管理等规范措施。下一步将由普陀区生态环境局会同区建管委、区绿化市容局、区房管局等部门进一步做好宣贯指导,提升施工单位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协同“一张网”,联动守护蓝天

事实上,扬尘治理如同一场“团体赛”,多部门协同发力才能见实效。

在普陀,一张紧密的防治网络早已铺开——普陀区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制定印发《普陀区强化实施区域扬尘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方案》,普陀区生态环境局承担统筹职责,区建管委、区绿化市容局、区房管局分别履行行业管理责任,区城管执法局负责行政执法与处罚,各街镇则严格落实属地监管,共同织就扬尘治理的完整链条。

日常工作中,普陀区级专项联络群成为高效协同的重要工具。巡查人员每天平均发现的5~10个问题,以图文形式发至群内,相关单位迅速“接单”、现场处置,并在当日反馈结果,形成“发现-移交-整改-反馈”的闭环管理。8月底,桃浦镇某建设项目存在裸土未覆盖和露天搅拌问题,经群里提示,桃浦镇及其建管部门当天下午即督促完成整改。

面对顽固难题,普陀区更是打出“联合执法”重拳。2025年以来,区城管执法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建管委、区绿化市容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和属地街镇已开展联合执法4次,开展违法线索移交8件,形成监管合力。

“扬尘治理不仅关乎空气质量,更关乎城区的面貌和发展底色。”普陀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更实举措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以‘生态美’赋能‘产业兴’,助推高质量发展。”

来源:上海普陀生态环境

来源:上海环境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