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布局碳中和,相关产业升级再提速

   日期:2021-06-02     浏览:148    

文/《新产经》左雨晴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自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中和时间表以来,我国相关政策与规划一直密集推出。随后,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如今,可以说碳中和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今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内容中重点强调了我国将开始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和绿色低碳全链条,并对体系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任务安排。3月13日,又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一系列碳减排政策的相继推出,不仅传统高排放产业面临新一轮供给侧改革,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也将迎来新发展机遇。

传统能源产业或迎变局

据统计,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去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可以看出,煤炭仍是我国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能源,这也意味着煤炭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位置短期内无法改变,想要完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困难重重。

在碳减排的浪潮下,依托于传统能源的煤炭、化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或将再次迎来供给侧改革。以钢铁行业为例,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2020》显示,钢铁行业大约产生了全球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钢铁行业目前是我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总排放量的15%,压力可谓是巨大。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钢铁压减产量是我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前钢铁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工信部将着眼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下降。

而在3月20日举办的2021(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应该走高质量、减量化的发展道路,首先不应该提高产量,不能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钢材。“钢铁企业要走节能、减排、脱碳等绿色发展道路,当前要高度重视脱碳化。”他表示,我国的钢铁企业应从流程结构、脱碳技术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实现减量化、脱碳化。

目前,我国年产量总计超过1.6亿吨的两大钢铁集团——宝武集团和河钢均发布了自己的碳中和行动计划:宝武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河钢将在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10%以上,203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30%以上,2050年实现碳中和。两者都将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发力,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布局氢能产业,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碳中和目标的压力下,以钢铁、石化为代表的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将加速从过去的规模化粗放型发展转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拥有技术、资本、产能等优势的龙头企业则有望进一步占领市场,进而使整个产业链价值链全面升级。

环保产业迎发展新机遇

“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推动了传统能源产业的变革,也为环保产业带来了无限机遇。

 3月2日,受两会等利好因素影响,节能环保、碳中和概念股大幅走高。截止日间收盘,节能环保板块整体涨幅达1.45%,近14只个股涨停。

同一天,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21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在北京召开,聚焦“低碳视野下产业新趋势”。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在会上表示,未来,生态环境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传统环境产业将逐步由增量转入存量市场,现代服务业特性进一步凸显,产业转向以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能力三大硬核驱动。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重大战略部署,更多金融资源将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数字经济也将与生态环境产业深入融合。“生态环境产业让居于我们之上的日月星辰更加明朗,让居于我们心中的美好信仰更加坚定。通过环境产业的努力倒逼我国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倒逼能源结构的调整,这是我们的使命与追求。”他说。

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认为,在“30•60”碳目标的推动下,环境产业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环境产业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基于这三方面新趋势,环境企业可以在循环经济、环保设施的低碳运行、非化石能源发展等方面对低碳事业有所贡献。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能源结构转型、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生态治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内容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环保工作的重点,而市场化的定价体系和财政税收的扶持也将进一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环保行业中的新能源环卫、流域治理、垃圾焚烧与回收与再生等领域有望迎来政策倾斜。

 碳市场交易启动在即

此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据了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主要是碳排放配额,经国务院批准可以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则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其他机构和个人。前述交易可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交易方式,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进行。

生态环境部近日消息显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要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届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将采用创新型的“双城”模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负责交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注册登记。

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简称《修改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根据草案修改稿,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提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组建方案,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

根据《修改意见稿》,碳排放配额分配包括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在此基础上,国家将建立碳排放交易基金。向重点排放单位有偿分配碳排放权产生的收入纳入国家碳排放交易基金管理,用于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温室气体削减重点项目。

由于我国的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有许多不足。“主要是碳交易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表示。他建议,要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并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同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提高碳市场活跃度,提升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参与度。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元年,中国的环保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随着“30•60”碳目标的推进,我们或许会遇到诸多困难,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相信碳中和将为我们带来疫情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政策着力点。

来源:新产经杂志

2021-06-02